工信部将全面修订铜铝等有色行业规范及准入条件

   2022-05-23 中国有色金属报4920
核心提示:踏破巍巍昆仑山,走遍茫茫戈壁滩。探得宝藏献祖国,疲劳寒冷只等闲。1958年4月23日,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简称青海省地矿局)正式成立,由此开启了青海地质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新历程。野外施工现场六十年一甲子,六十年一轮回。60年来,几代高原地质人紧扣时代脉搏,砥砺前行,薪火相传,主动奉献青海、服务青海、建设青海,在过去的“资源青海”和现在的“生态青海”战略中,镌刻了一座座辉煌的时代丰碑

踏破巍巍昆仑山,走遍茫茫戈壁滩。探得宝藏献祖国,疲劳寒冷只等闲。

1958年4月23日,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简称青海省地矿局)正式成立,由此开启了青海地质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新历程。

野外施工现场

六十年一甲子,六十年一轮回。60年来,几代高原地质人紧扣时代脉搏,砥砺前行,薪火相传,主动奉献青海、服务青海、建设青海,在过去的“资源青海”和现在的“生态青海”战略中,镌刻了一座座辉煌的时代丰碑,为国家资源战略保障、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青海省地矿局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以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线,大力实施“地质立局,产业富局,人才强局,和谐兴局”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地质立局——打造高原绿色地质领头羊

青海省地矿局1999年实行属地化管理,为省政府所属正厅级事业单位,2000年归口省国土资源厅实行行业管理至今。主要从事国家和青海省的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农业地质、城市地质、旅游地质、地质灾害防治治理、地质测试、地质测绘、工程施工等工作。

绿色矿山

——青海地质工作的奠基者和开拓者。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史是一部地质勘查开发史。青海省地矿局作为青海地质工作的奠基者和开拓者,60年来始终紧跟时代步伐,紧密结合社会发展要求,坚持服务国家和全省发展战略,填补了青海地质工作一项又一项空白,实现地质工作一个又一个突破,构建起了青海地层构造、岩浆岩序列,摸清了全省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基本特征,建立了青海省构造演化模式。首次在柴达木盆地发现储油气构造,先后发现各类矿产134种,探明超大型、大中型矿床300余处,为全省经济建设、推进工业化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大地质、大资源、大生态”的地质工作格局轮廓显现并在加快构建,为“生态立省”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资源保障和有力的技术支撑。

——开辟青海基础地质工作之先河。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取得一大批重大成果。填补了青藏高原大面积区域地质调查空白,首开可可西里无人区地质调查先河,编绘了全省第一幅1:100万大地构造图、综合水文地质图,掀开了青海基础地质工作的第一页。承担并完成全省国土面积90%以上的公益性、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查明了全省地下水文条件及地下水资源分布。确立和划分主要成矿区带,大幅提升了全省基础性地质调查程度和研究水平,为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及科学研究提供了翔实的基础地质资料和重要科学依据。

大场金矿

——确立并夯实青海“资源大省”地位。矿产资源保障能力迈上新台阶,铸就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基础。青海省地矿局前身632队首次在柴达木盆地发现储油气构造,在盆地西部打出第一口喷油井,为青海石油勘探开发提供了重要依据。60年来,探明察尔汗钾镁矿、锡铁山铅锌矿、赛什塘铜矿、茫崖石棉矿、大场金矿等超大型、大中型矿床300余处,青海盐湖钾肥、西部矿业等一批支柱产业由此崛起。先后发现各类矿产134种,其中钾盐等11种矿产储量位居全国第一,60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十,潜在价值近百万亿元,确立了青海“资源大省”地位。促进了地方经济建设及城镇化进程,格尔木、都兰、锡铁山、花土沟、赛什塘等依托找矿成果,已成为青海省以资源开发为主的新兴工业城镇。

——打造“一个千吨两个千万吨级”基地。进入新时期,青海省地矿局紧紧围绕全省“四个转变”新思路新部署,全面实施绿色勘查,取得了页岩气、干热岩、钾盐、铜镍等又一批找矿大成果。八宝山页岩气的发现,填补了东昆仑造山带找气空白,为我国北方新层系页岩气找矿突破提供了示范;共和盆地在全国首次钻获236℃优质干热岩,这是青海省继2009年在全国首次发现陆地可燃冰后,在能源领域的又一重大发现;提交国内规模第二的夏日哈木镍矿床,填补了我国造山型岩浆熔离铜镍矿超大型矿床空白,被国内院士专家誉为世界级、革命性的找矿突破;首次在柴达木盆地深层发现厚大孔隙卤水钾盐,再造了一个“察尔汗盐湖”;东昆仑千吨级黄金勘查开发基地、祁漫塔格千万吨级铁铜铅锌勘查开发基地和沱沱河千万吨级铜铅锌国家战略储备基地的形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结构转型提供了坚实的资源保障和战略接续。

夏日哈木矿区文艺汇演

——地质技术服务综合实力迈入全国前列。建局之初,就首次在全省开展水文地质调查及找水工作,奠定了全省水工环地质工作基础。尤其是近十年来,青海省地矿局更加紧密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肩负起服务民生、服务生态重要使命,加快推进地质工作转型升级,广泛开展水工环地质、农业地质、城市地质、旅游地质、地理国情普查等,实现了地质技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海东、柴达木盆地发现大面积富硒土壤,为地方发展、农业规划、农民增收提供了重要支撑。海东依托富硒成果建成平安富硒产业示范基地,引入20多家企业累计投入资金4亿余元,打造了平安“高原硒都”;实施全省5州29县人畜水源调查,勘查评价全省90%以上地下水源地,为东部城市群、柴达木循环经济区等提交供水水源地31处,解决了城市、农牧区生产生活用水难题,被当地群众亲切誉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完成全省34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排查地灾隐患点2300余处,实施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30余项,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完成三江源保护区等环境恢复治理项目18项,治理面积42902亩,恢复耕地12610亩;实施西宁等1市8县土地确权登记及发证试点,农村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走在全省前列;首次建立起青海地质遗迹分类体系,摸清全省地质遗迹资源家底,评定出世界级地质遗迹10处、国家级地质遗迹66处、省级地质遗迹165处,为地质公园建设、旅游地质规划提供重要依据;发挥无人机航测技术,广泛应用于抢险救灾、地籍管理、土地调查、水利水电、机场建设等重点领域;测试服务扩能扩项,提交选冶试验研究、岩矿鉴定、农业、环保等检测报告近10万份,检验鉴定贵金属及珠宝玉石10余万件,综合实力步入全国前列。

——绿色发展方式加快形成。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围绕以“四个转变”推动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加快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转变。青海省地矿局谋新求变,以新视野谋划新思路,以新举措推动新发展,全面实施绿色勘查开发,主动融入生态文明建设新需求。形成了一批适应青海不同自然景观区特点的绿色勘查技术方法,实现了页岩气、干热岩等清洁能源勘查重大突破,为全省能源结构转型提供了重要支撑;地质技术广泛服务生态环境保护及绿色发展,在防灾减灾、环境质量调查、土壤污染修复治理、高原生态农业发展和规划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绿色矿山建设成效显著,金辉矿业、霍布逊盐湖被评为省级绿色矿山,尤其以金辉矿业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明显,推出了一系列绿色发展举措,大力开展矿区植绿、护绿、复绿,在昆仑山腹地建成了“花园式矿山”。加强矿石有害元素无害化处理技术攻关,填补了青海高原生物预氧化技术空白,总结了“多点小流量、干滩护坝”的尾矿排放方式,实现了“无氰矿山”开采及选矿用水“零污染、零排放”,建立起“青藏高原绿色矿业发展新模式”,受到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

人才强局——支撑引领地质工作发展

青海省地矿局经过几代地质人的艰难摸索,创新实践,走出了一条适应青海高原特点的地质科技创新之路,培养了一支年龄结构与专业层次更加合理的专业技术队伍,形成了一批青藏高原地质工作基础性、关键性原创理论,解决了一系列制约找矿突破、推进民生服务的重大问题,支撑引领了青海地质工作的发展和开拓。

——队伍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大力推动“人才强局”,坚持稳步发展、规模适度、优化结构、提升素质,建立完善“招才引智”机制,重视创新型人才引进和培养,在实践中培养了一批既懂野外调查,又善于综合研究的优秀专业人才、年轻创新人才及科技领军人才。全局专业技术人员从建局之初的不足400人发展到现在的1623人,占在职职工的69%。造就了各专业、各领域优秀专家、优秀科技人才、学科带头人65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专家2人,1人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先后有2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走出了以卢振兴为代表的一大批地质科技领头人。科技工作人才辈出,已经成为青海地质工作的重要生力军。

——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突显。坚持将科研与生产相结合,重视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强产学研用合作,针对地勘领域内的前瞻性、关键性、基础性及共性技术,大力推进科技攻关,推动成果转化应用。编制完成的《1:100万青海省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首次以板块构造观点建立起新的青海大地构造格架,为全省资源勘查、环境评价、灾害防治等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达到国际同类成果先进水平。青藏高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方法技术研究,建立起完整的青海不同景观区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技术方法。承担的“三江造山带铅锌多金属成矿理论创新与找矿突破”科研项目,提升了三江造山带铅锌多金属成矿规律认识,指导了沱沱河和玉树地区45个生产项目找矿实践,推动了沱沱河千万吨级铜铅锌国家战略储备基地形成,获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一等奖。“青藏高原北缘富硒土壤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及应用”,首次提出青藏高原北缘土壤富硒机理,构建了青藏高原北缘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方法体系,编制了青海省首个富硒农产品地方标准,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60年来,相继建成西北地勘系统首家博士后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14个,荣获国家、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200余项。

产业富局——促进地勘事业高质量发展

青海省地矿局属地化以来,不断创新机制,深化改革,以地质勘查为中心的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尤其是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出台后,青海省地矿局确立并大力实施“地质立局、产业富局、人才强局、和谐兴局”发展战略,将工作重心调整转移到地质找矿中心任务上来。进入新时期,该局更加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探索地质事业发展新路子,立足资源保障,加强大地质服务,推进延伸产业发展协调并进,产业格局日趋优化,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完善。2008年以体制创新和机制转变为重点,对所属地勘单位进行结构调整,将原有29个正处级单位重组合并为13家具有不同专业性质的地勘单位。同时,成立以金辉矿业公司、霍布逊盐湖公司、房地产公司为龙头的“一黄、一白、一地产”三大支柱产业,反哺了地质勘查主业,提高了职工群众获得。全局形成了门类齐全、分工明确、结构合理的地质工作新体系,建立起以地质勘查业为主导、地勘延伸产业、矿业及房地产开发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经济发展质量向优。60年来,青海地矿局历经艰难起步、低谷徘徊、快速发展,正迈向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地勘经济发展发生新变化。资金来源由单一的财政拨款向财政投资、社会资金投入、多种经营收入等多渠道、多元化构成转变;人均地勘费用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的2504元提高到2017年的70万元;近十年来实现地质勘查投入73.05亿元,是前50年投入的总和;“十二五”期间实现经济总量127.14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35倍,年均增长17.06%,2012年达历史最高30.96亿元;“十二五”以来,三大支柱产业效益稳定,经济增长贡献与地勘主业并驾齐驱,支撑效应不断突显,实现经营收入33.63亿元;主动服务民生、服务生态,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经费占比不断增高,2016年、2017年地质服务项目经费分别占地勘总经费的10%和16.3%。经济结构呈现主业、产业双向支撑,地质服务占比持续增长的喜人局面。

——构建起勘查开发一体化“五龙沟”模式。五龙沟金矿自2008年加快勘查开发以来,通过产业开发回报,再投入勘查,形成了勘查带动开发、开发反哺勘查的良性循环。2008-2017年间,五龙沟金矿累计投入各渠道勘查资金1.95亿元,其中金辉矿业公司就投入1.59亿元,金资源量从最初的4吨迅速增长至近90吨,为金矿开发提供了坚实的资源后续储备。金辉矿业经过多年发展,生产规模日益扩大,建成日处理1500吨和2000吨的两个选矿厂及日处理3200吨的尾矿综合回收利用厂,年处理原矿超过85万吨,回收率达80%。“十二五”以来生产黄金近9吨,完成销售收入16.37亿元。这种勘采一体化模式得到原国土资源部和青海省政府的充分肯定,2010年被原国土资源部树为“五龙沟模式”在全国大力推广。

和谐兴局——开辟共建共享安定团结新局面

青海生地矿局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谋民生之利,办民生之事,急民生之需,解民生之忧,竭力维护职工权益,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职工群众,不断满足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职工住房及办公条件明显改善。先后投入7.2亿元完成9个职工生活基地和3个办公科研大楼建设,建成职工住宅2300余套,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以建设园林式庭院为目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职工人居环境,院容院貌焕然一新。

——帮扶济困深入开展。推进困难职工档案标准化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局内帮扶机制不断健全。党的十八大以来,帮扶困难职工(遗属)6970人次,发放帮扶金1008万元,切实解决了困难职工的实际困难。扎实开展精准扶贫,精准施策,强化责任,创新机制,建立扶贫基金,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实现。局6个定点扶贫村中,大通县青山村深入脱贫巩固,天峻县多玉村通过脱贫验收。

——民主管理及院务公开持续深化。突出职代会职能,发挥职代会作用,充分调动职工参政议政积极性和主动性。始终把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和事关单位改革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政务公开重点,多形式、多内容加大政务信息公开力度,引导职工群众广泛关注和参与地勘事业改革发展。

地质精神薪火相传——新时代需要新担当新作为

“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的地质“三光荣”精神,激励感召着一代又一代青海地质工作者。“无私奉献、坚韧不拔、脚踏实地、担当作为、团结奋进、爱岗敬业、宽容诚信、实事求是、科学严谨、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是青海地矿人的鲜明品格,是我们长期实践的文化结晶,是实现地质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的力量源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地质事业的具体体现。

60年沧桑巨变,不变的是地质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献身事业的高尚情怀。江河源头、昆仑南北、“聚宝盆”内、“万宝山”中,无不留下了地质人挥洒的青春和汗水;一批批矿床宝藏展现于世,一座座工业城镇拔地而起,无不凝结了地质人的辛劳和智慧。正是凭着几代地质人坚定的理想和顽强的毅力,打造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高原地质队伍,完成了不同历史时期赋予地质工作的各项重要任务。155名地质工作者为地质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涌现出以“英雄群体”柴达木队58号机组、“功勋单位”柴达木综合地质大队和“艰苦创业的好带头人”胡道春同志为代表的先进集体和模范个人,先后有11个单位获国家和省部级先进集体,6人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150余人获省部级“劳动模范”光荣称号,13个单位被评为国家、省、市级精神文明单位。我们倾心浇灌的地矿文化,在青海72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大地上不断绽放璀璨之花。

60年栉风沐雨,60载春华秋实。回顾60年发展历程,经验弥足珍贵:必须坚定不移以加强党的建设为根本,必须坚定不移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中心,必须坚定不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必须坚定不移以队伍建设为保障,必须坚定不移以和谐建设为目标。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要求呼唤新担当。青海省地矿局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以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以绿色勘查开发为抓手,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和职工群众获得,奋力开启新时代地质事业转型发展新征程,为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作出新贡献!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稀土大数据
推荐图文
推荐稀土大数据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人才库  |  其他页面头部  |  提交订制需求表单  |  定制化生产  |  供应链金融  |  企业库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